张子奥:天赋之外,那些“后天可为”更值得被关注

发表时间:2025-04-25 17:08
图片


张子奥是文华高中高二(9)班的学生。无论是班主任,还是任课老师,大家都不约而同用“有天赋”、“政史地强手”这样的词来形容他。


可当深入了解他之后便会发现,比起天赋,那些“后天可为”才是真正决定他成长的关键因素。



张子奥对文华高中的第一印象是“现代化”。朋友口中的严格管理、家长赞誉的师资力量,以及毕业生亮眼的升学成绩,让他最终选择来到这里。


然而,初入高中的兴奋很快被现实冲击——数学成绩如过山车般起伏,最差时仅50分,好时又能冲到100分以上。他在访谈中坦言:“那段时间像被困在迷雾里,找不到方向。”

高一的期末考成为他记忆中的“至暗时刻”。原本擅长的科目集体滑铁卢,数学卷面上刺眼的分数几乎击溃他的信心。班主任察觉到了他的低落,每晚自习结束后,总在宿舍楼找到他,灯光下,老师逐题讲解错题,从函数图像到几何证明,一遍遍拆解思路。“失败很正常,但别让它否定你所有的努力。”这句话被他记在心里,成为日后反复咀嚼的箴言。


数学的困境让张子奥学会了“与错误和解”。在老师的建议下他养成了整理错题本的习惯,将每一道题的错误原因、解题逻辑都标注得密密麻麻。“错题不是耻辱,是路标。”高一下学期开始,他的数学成绩逐渐稳定,甚至经常突破自己。而这份从泥泞中爬起的韧劲,也蔓延到其他学科。政治、历史、地理三门“强项”始终保持在95分以上,年级排名稳步攀升。


但比起分数,他现在更看重“积累的过程”。“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内涵的人。”他开始将目光从分数榜上移开,转而关注知识体系的构建。每天晚自习结束前,他会整理当天的学习“足迹”:哪些概念模糊?哪些题型需要举一反三?甚至从政治课上习得的辩证法,也被他用来分析数学难题的“矛盾点”。渐渐地,错题本不再只是机械的记录,而成了他思维的“解剖图”。


图片


如果说学习是张子奥的“独行”,那么担任班长则是他的“共舞”。


高一分班后,他主动竞聘班长,理由朴素却坚定:“想为班主任分忧,更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前人更好。”然而,管理一个班级远非易事。一次因班规执行引发的冲突,让他意识到“规则若缺乏共情,便是冰冷的枷锁”。


他召集了一场“民主生活会”。会上,纪律委员检讨“抓违纪太严苛”,同学们也直言班规存在模糊地带,张子奥将大家的建议逐条记录,重新修订的班规增加了“申诉机制”和“弹性奖惩”。此后,班级量化表始终公开张贴,图书角由学生轮流设计主题,元旦晚会的黑板报成了全员创作的画布……“管理不是控制,而是公平。”


班主任说张子奥是上进、负责与自信的,他会为同学间的关系与矛盾寻求解决办法,帮助同学之间和睦相处,每次进教室路过卫生角也都会顺手将没摆放好的卫生工具摆放整齐,并将簸箕中的垃圾倒,在集体乘车出行时与晕车的同学及时对接并预留前排座位。


图片


谈及未来,张子奥的目光陡然明亮。书架上那本《法治的细节》被他翻得卷了边,罗翔在书中写下的“用理性看待世界”深深触动了他。高一政治课上,老师讲述的案例也让他彻夜难眠:“如果我能成为推动公正的一员呢?”自此,“法学”二字在他心中扎了根。


这份理想主义的背后,藏着务实的选择。他清楚自己的优势:政治将近满分,辩论时逻辑缜密的陈词让对手哑然。但更重要的,是他从老师们身上学到的“师者之心”——每晚的数学辅导从不谈分数,只说“思维的乐趣”;生活琐事的开导也总以“你先说说看”开头。这些细节让他相信:“规则之外,必须有人性的温度。”


压力大的时候,张子奥会去操场打羽毛球。白色羽球划破空气的脆响,能让他暂时忘却错题本和排名表。另一个压力舒缓剂便是读书,家里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他买的各种书:《平凡的世界》《活着》《理想国》……他说自己偏爱“能传递力量”的文字,就像他爱政治老师总分享的那句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。”


这个17岁少年,仍在成绩的起伏中寻找平衡,在规则的缝隙里播种柔软,在书页与法条间勾勒未来的形状。成长不是一条直线,而是在每一次跌宕中,触摸更真实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