邱东萍:优秀背后发表时间:2025-04-08 09:45 建立自己的坐标系 「成绩什么的说实话都是次要,正直是做人最基本的,不能丢。」你很难想象,这是一句从高中生嘴里说出来的话,可能会令许多同龄人愕然。面临高考这个「残酷」的竞技场,邱东萍偏偏把「正直」排在所有形容词的首位。因为爷爷从小就教她,做人要「立得住」。她说起从小到大对自己影响最深、最亲的老人时,眼神突然变得柔软。 △ 邱东萍在南风戏剧节中参演《窝头会馆》 小时候,爷爷用「草船借箭」的故事启蒙她的谋略,「人得像诸葛亮借东风,借不到就自己造」,又带她在菜园里观察蚂蚁搬家,告诉她「自然的法则比课本更诚实」。在故事与对世界的探索中,邱东萍听见生命疯长的声音。每一次回望童年,都能感受到爱和希望,也成了她积极乐观性格的底色。说起这些,她抿了抿嘴,眼神像一把刀,直直地劈开周遭的浮躁。 在那些平淡却也闪着光过的日子里,文华高中老师们对邱东萍细致的关怀与引导,也给予了她足够的尊重与关爱。班主任更是把话说得很直白:她太优秀了,这种优秀已经不是成绩所能表现,那是一种自律,是一种明媚。我们老师能做的,就是陪伴她,给她腾出足够的空间,别让条条框框绊住她的步子。 中学生白名单赛事的证书实在太多——地理奥赛、外研社杯、叶圣陶杯、语文报杯、创新作文大赛……但她却摇头:「这些只是经历,不是答案。」奖项堆积成她高中生涯的厚度,却从未成为她自我标榜的资本。 近一年时间里,邱东萍评上过好几次「月度明星」,她笑着说,每次都是老师在班里抓「壮丁」。实际上,身边的人都知道,这些荣誉是经过班级评选、级部审核的,见证着她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断进取的足迹,是对她全面发展的极大认可。 内核稳定,宠辱不惊,这个高中女孩身上,有种与年龄不符的钝感与锋利。 在反「内卷」中寻找自洽 「往左了,得看左边。」课堂上,邱东萍下意识调整坐姿,目光紧追那道白色轨迹——这是她坚持三年的「笨办法」:把全部注意力「焊死」在老师的一举一动上。「上课时老师就是GPS,跟丢了就得绕远路。」 从文华初中到文华高中,一路走来,比起战胜别人,邱东萍仿佛更痴迷于与自我较劲。而此时此刻的高三下学期,她就遇到了成绩提不上去的「瓶颈期」。她每天追着后桌的「数学大神」问题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错题批注像一片荆棘地。 于是,在考试分数和知识掌握的平衡之间,邱东萍自己建立了一套「镜子理论」。考得好是平面镜,照出真本事;考砸了是哈哈镜,扭曲归扭曲,至少让她看见自己哪儿站歪了。 「我不卷,我只遵从于自己的内心。」邱东萍坦言,至今自己也没有能够完全做到「坚强」,但已学会把低谷期看作「系统自检」——焦虑时打一场羽毛球,球拍挥出去的瞬间,压力随着汗珠砸在地上。这个不擅长运动的姑娘,打起羽毛球来,会显得格外开心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一个人的内在动力是其行动的最大源泉。慢慢地,邱东萍就想通了,考不好不是失败,只是地图上多了个需要攻克的城池。 高三像条湍急的河,有人拼命划桨,有人抓着浮木——而邱东萍,要造艘自己的船。 向前看,像风一样 邱东萍身上,散发出强烈的自我价值感。同学说她「像棵竹子」——外表温和,内里有股拗劲。现在,对邱东萍来说,周末回家,把窗帘拉严实,踏踏实实睡一觉,世界就是新的。 「醒来时夕阳照在书桌上,突然觉得卷子上的红叉也没那么狰狞。」如今她依旧会在数学课上咬笔头,但不再为「优秀」的标签焦虑。是的,所谓成长,大概是学会把别人的尺子换成自己的秤。 高三成人礼演讲那天,她穿着整齐的校服站在礼堂,「那些咬牙坚持的清晨,反复订正的试卷,互相鼓励的晚自习,都已经成了最珍贵的勋章。」话筒将她略带沙哑的声音放大,「我们为之拼尽全力的,不止是那一纸通知书,更是那个为了目标全力以赴的青春。」 △ 邱东萍在高三成人礼上发言 她的发言充满了前行的力量和必胜的决心,台下目光灼灼,响起阵阵掌声,最后,她对着话筒补了句:「也许我们不是最优秀的那群人,但我们一定是足够勇敢的战士。」 至于高考目标,她笑了:「法学、汉语言、历史,哪个分够就选哪个。」这种近乎「随遇而安」的态度,显得有点高级。她有自己的逻辑,如果人生是场马拉松,纠结起跑线不如调整呼吸。「高考不是终点,是教会我如何奔跑的起点,要永远向前看。」 临走时,邱东萍说:「祝老师工作顺利!」袖口的墨迹在光影下晕开,像一枚小小的勋章。风雨会来,但根扎得深了,便只管向上。 下一篇手滑把消息发到工作群了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