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香莲:为何而教发表时间:2025-03-03 15:02 ![]() 粉笔灰簌簌飘落在泛黄的教案上,李香莲在「为天地立心」的板书前转过身来,窗格透过的晨光为她鬓间黑发镀上金边。 从1987年开始,这位执教38载的历史教师,如今在文华高中,也始终保持着初登讲台时的姿势——左手虚按着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,右手紧握顾炎武「天下兴亡」的铿锵遗响,将五千年文明星河化作学生眼底的星光。 我们的根都盘结在一处 李香莲的课堂总氤氲着某种庄重的诗意。 当学生诵读林则徐「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」的绝笔时,李香莲会轻叩讲台,让林则徐的爱国豪情穿透时空:「听,这是虎门销烟的火炮声在史诗里的回响。」 她告诉学生,文天祥的「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凝固的是华夏文明在危难时刻迸发的精神伟力。 「夏明翰就义前给妻子写信,沾着血迹的遗书里说‘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’……」讲到这里,李香莲忽然停顿,教室里落针可闻,「这句话,是共产党人用生命写就的历史韵脚。」 「明末清初顾炎武当年见明朝积弊,选择的是‘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开太平’的担当。」李香莲领着学生重走张謇实业救国的创业轨迹,在学习《马关条约》时解析民族资本家的困局…… 把家国情怀放在首位,是李香莲一切教育行为的根基。学生时时感受得到她心底播撒的阳光,温暖而透亮。 她讲的历史,不止于知识本身,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分辨是非、看透人性、分清对错。 她让学生走进英雄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,激发民族使命感。明来处,知去处,晓归处,她让现在与过去对话,带着学生更好地瞭望未来。 历史棱镜中的育人哲学 「同学们觉得商鞅为何非死不可?」课堂上,李香莲抛出这个经典设问。当学生从阶级矛盾、利益冲突等角度分析时,她突然展示起网上的热搜新闻:「大家看看这个拆迁纠纷案例,再度思考一下,有没有似曾相识?」 由此,她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古今社会变革中利益分配、制度调整、社会阶层等深层次共性与差异,提升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深度。 这种将历史照进现实的「双面绣」教法,是李香莲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密钥,带着刀刻竹简的力道。 她的备课教案里,马王堆帛书与敦煌残卷的考据旁,密密麻麻标注着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的时代注脚。在讲授甲午海战的清晨,她会将致远舰的航海日志与当代芯片战争的报道并置,「历史的镜鉴,既要映出黄海波涛里的忠魂,也要照见硅谷实验室里的硝烟」。 当学生争论历史事件的多元阐释时,她会在评价时,将鲜活历史的多角度多层次解读,甚至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认识展示给学生,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,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,史由证来,论从史出。「秉笔直书、存真求实,引导他们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」。 工作之余,李香莲通过持续大量阅读中外史学原著、订阅史学杂志,掌握大量的史料,积累丰富的史学知识,了解最新考古成果,把握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。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,成就了她"史料库"的底气。 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90年代初,李香莲在乡镇中学任教,那个时期,能考上中专的人寥寥无几,有个学生却因家庭贫困,几近面临辍学的困境。全校老师得知后,纷纷伸出援手,自发捐款供他上学。 这件事成为李香莲教育理念的转折点。她突然明白,所谓「为天地立心」,不在云端,在人间,也让她真正领悟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与神圣。自此,「以为人父母之心,行为人师表之实」,这十四个字,成为她的教育圣经。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之外,李香莲常常在课后与学生谈心,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,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,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内心充盈地健康成长。 满载着回忆与感慨,李香莲曾经的学生写下这样的话,「我想不出什么特别高尚的词汇去形容她,因为她是一个像妈妈一样陪在我身边的人。老师心里没有别的,就是想让她的孩子们好一点,再好一点。」 「有什么样的回报,能值得一个人从早到晚地打字,备课,教学,不落下每一位同学呢?有什么样的精神,能值得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利益,就为了在黑暗中拉你一把呢?我完全可以在黑暗里沉溺,我完全可以被人遗忘,但偏偏就有一个人把我拉上来,告诉我,我能行!」 这已经不能仅仅用敬业和奉献来形容,这是李香莲的人间大爱。 正高级教师,山东省特级教师,安丘名师、安丘市师德标兵,山东省优质课、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……尽管荣誉等身,李香莲最珍视的,却始终是学生自身的成长。 多年来,李香莲所教过的大批学生考入清华、北大和众多双一流大学。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」,是李香莲人生的一大乐事。于她而言,最大的财富就是收获一批批优秀的学生,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走向成才之路,而她也收获了倾心教坛的幸福。 晚上10点,李香莲还在办公室为学生们解答着疑惑。38年光阴流转,这位历史教师用生命验证着:所谓历史精神,即是教育者以文化生命的绵延抵抗时空的销蚀。 总说「要做就做托举星辰的人」,用大爱铸成永不坍塌的精神穹顶。当教育的真谛被诠释为以心传心的生命对话,三尺讲台便升华为照亮时代的文明圣殿。 窗台上的杏花簌簌落下花瓣,恰似那些被唤醒的赤子之心,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成满树芳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