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“玩”家,激活10万个为什么

发表时间:2024-11-23 17:53

爱因斯坦曾说:“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”


当AI时代已到来,光有知识可不够,还得有敢于提问、善于思考的能力。


借着日常自然课程和日常探究,我们来看看文华问题“玩”家们,如何在自然课程探究中绽放光彩,激活10万个为什么。

图片

WH

如何做一名会提问的人?


孩子们天生就是提问专家,自然课程主题探究在“疑”这一环节,给孩子们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机会,孩子们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。


图片

“蚕宝宝吃桑叶会吐丝,我也想吐丝,我可以吃桑叶吗?”

当孩子们进行蚕相关的自然课程时,这个“脑洞题”,让我们猛然意识到,奶牛吃草产奶、蚕吃桑叶吐丝,这些常规思维,我们不妨尝试创想,说不定这其中的物质转化还会有大发现。就像当年,苹果从树上掉落,常人只道是寻常,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。

我们有眼睛,幼儿园里的大树、滑梯为什么没有眼睛呢?

孩子们在艺术作品创设中,给玉米的“头发”做了造型、贴上了小眼睛,让玉米生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。当我们习惯了常态事物后,思维仿佛固化一般,其实世间万事万物,不必墨守成规,没有标准形态,却有不同开心快乐的存在方式,常态的事物在孩子们的探讨中,引发了一场关于事物形态的深刻思考。



图片


图片

像这样有意思的提问,还有很多。当我们允许并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,带着欣赏去引导孩子们层层抽丝剥茧,我们会发现:原来孩子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。一张白纸,包含着无限可能。


图片


WH

如何从问题到思考,再到实践?


人工智能应用普及下,我们也要认识到,问题的数量并未因人工智能的普及而减少,反而因为信息的多样性而变得更加复杂。因此,我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,不断提出问题、探索未知领域,以多样化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。


图片


文华幼教倡导自然教育以来,根据萌宝们不同年龄分别开展了不同的自然主题探究,孩子们发散的思维,使得探究一个课题需要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,最后孩子们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如数家珍。





长达一年的“造纸”课

图片

图片


图片

这些问题“玩”家们,对万事万物都好奇,甚至好奇传统造纸工艺。“较真”的他们想用树皮和草造出一张真正的纸。殊不知,不知不觉中,他们已经掌握了非遗古法造纸技艺,虽然这堂自然课程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,但这其中的快乐和成长,可比造出的古法纸厚重许多。


图片






勇于探索的“泥土大师”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在土壤探究的过程中,问题“玩”家们非要“挖地三尺”,挖出了不同土质、挖出了土中的各种小虫子,他们的问题自然也随着挖掘的“三尺”土,提出了“二亩地”巨量问题。


面对这些问题,老师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,孩子们也没有简单地被预设答案牵引,而是在经过小组讨论后,勇敢地表达了对于土壤探究所好奇问题和解决方法,在寻求答案和探索过程之间,孩子们更喜欢像科学家一样,慢慢剖析和反复论证结果,孩子们也怀有“私心”,更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探索,所以他们的自然探究课中,始终充满了动力和快乐。





让老师爬墙又爬树的课

“老师,树上长“荔枝了,我想尝尝……”
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

其实,树上的毛毛球球并不是什么好吃的荔枝,而是悬铃木果。老师为了让孩子保持爱探究的热情,不顾形象“爬”上墙头,摘下“荔枝”交给孩子们自由探究。他们剥开“荔枝”,发现这些毛球,里面并没有美味香甜的荔枝果肉,而是像蒲公英一样,里面都是毛毛包裹的种子。这时候,问题“玩”家们只好“认输”,继续探究另一领域新问题。



图片


在文华的教育世界里,教师们以尊重为基石,将每一位学生视为独特的个体。他们精心呵护着学生们的好奇心,鼓励学生大胆发问。文华的自然课程如同一扇神奇的大门,引领孩子们投身大自然和社会生活。孩子们在真实的情景中,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万物的奇妙,用敏锐的心灵发现生活的奥秘。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韵律,在城市的角落探寻社会的故事。他们在这个过程中,积极寻找答案,开启智慧之旅。

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源动力。从小做一个“好奇宝宝”,胸怀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享受探索的无尽乐趣,人生之路将更加宽广,未来充满无限可能!

图片